您好!欢迎来到河南省书法家协会!
协会动态
你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信息公告 > 协会动态

“名家公益辅导日”活动第十期:局部与整体如何相得益彰?

作者: 发表时间:2022/5/17 9:53:17


本期主题:

局部与整体如何相得益彰?



 

 

【公益辅导老师:刘灿辉】

 

刘灿辉,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委员,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,洛阳市书协主席。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书法硕士。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“四个一批”人才,省学术技术带头人,省高层次人才“拔尖人才”。洛阳市政协常委、优秀专家,洛阳画院副院长,河南科技大学特聘研究生导师。


作品1:马江红行书《录古诗数首》


□点评 

马江红所做行书竖幅,得力于颜真卿三稿,又参以白蕉笔意,章法采用五段式组合,从布局到气韵皆有可观之处,整体尚佳。若注意几点,当更上层楼:

1.从章法上讲,五段之第一段和第二段,皆用前松后紧之法,前三行皆呈松散之态,起势略显雷同,适当调整变化更佳。

2.作者虽已考虑墨色气韵的变化,但在墨色虚实对比上,仍可适当加强。实处强调墨色体现厚重感,虚处可以枯笔体现空灵之境界。

3.落款处略显拘谨,落款三行都为五字,布局上有“布算子”之感,宜微调变化则更显自然。



作品2:刘祖康楷书《唐杜甫客至诗》

 

□点评 

刘祖康所作楷书作品,内容常见,也有诸多楷书高手进行过创作,此篇楷书在魏碑的基础上,又可以看到明显的当代“国展体”痕迹。建议如下:

1.提高作品的经典纯度,对于经典的把握和体现需加强,在能够充分把握经典的基础上,方可考虑再略加入当代创作元素。目前来看,此篇既似魏碑又似唐楷,宜着力于一处为主基调。

2.结体过于中庸,在单字的取势和对比上还不够,即便是平整一路,也需求得变化。此篇没有体现出平中寓奇、稳中求变的艺术特色。个别的点划书写也显得随意。

3.整体的章法和落款的书写都还不错。目前而言,还是建议加强对单字结体和笔法的练习为宜。


【公益辅导老师:李  珂】

李珂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,周口市书法家协会主席,周口市美术馆馆长。



作品3:李风光行书《画禅室随笔数则》

 

□点评 

李风光这件作品从整体上看书写很熟练,很有功力,算是一件比较完整的作品,足以证明作者平日对米元章、王右军书法之用功。建议:

1.注意笔法的灵动。赵子昂云:用笔千古不易。米元章对书法的分布、结构、用笔等有很独到的一面。米书“八面出锋、沉着痛快、一任自然”。作者要认真揣摩和体会其用笔侧倾的体势,使线条更丰富、更饱满。此件作品以手札形式创作,缺少整体的灵动,稍显平淡。

2.注意墨色的变化。此作通篇用墨太实而少了气韵。一件作品不但要把每个字写好,还要注意墨色的变化,才能让作品气韵生动、自然和谐。“作书应燥润相杂,以润取妍,以燥取险。”可见用墨之重要。熟练掌握用墨技巧,还需要长期的创作实践。


作品4:王建邦行书《贾岛诗一首》

 

□点评 

王建邦这件作品,整体看用笔很熟练、很顺畅,也很有想法,应该临习过王铎,有一定的书写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,平时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。建议:

1.在用笔上多加练习。在书写过程中,要注意在行笔时锋势的使转、提按和收笔时的动作都要到位。此作用笔稍显简单和呆板。

2.要注意线质的变化。线条的变化与用笔有密切的联系。只有掌握了用笔,线条质量才会变化丰富。此作中,虽然线条很粗犷,但缺少力度和弹性。在平时的临习中要注意线条粗细、强弱和节奏的变化,认真领悟古人作品线条的灵活性,以丰富作品的质感和韵味。


【公益辅导老师:乔延坤】

乔延坤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,河南省青年书协主席,湖南大学中国简帛书法研究中心副主任。


作品5:高纪才隶书《杜甫诗一首》

 

□点评 

作品整体上看线条结实、字势平正、章法稳妥,作品的完整度较好。三行小行书落款字形小了些,若删减内容成两行,最后一行上提二三个字,视觉上会更舒服些,也给作品留出空白,透一口气。

细究作品,这显然是一件集字作品,《张迁》《西狭》《礼器》《乙瑛》《曹全》等多个汉碑字法掺杂其中,再用当代人的理解认识和还算谐调一致的笔法统领全局,这基本上就是这件作品展现出来的全部内容。这样做的好处是字法似各有所依,避免了结字上的困惑,在创作的初级阶段这是个有效的手段。但因此带来的问题也比较突出,有两点:一是各碑风格有异,在功力不济的情况下,如果牺牲各碑特点勉强融合,结果一定是所有字都没了特点,整体上就会显得平白乏味,气息沉滞,了无生机。二是当遇到碑上没有的字的时候,字法就呈无本无序状态,不知所措。

还有些字必须点出,第一行“抱”字、第二行“墉”字、第三行“岳”“英”“兴”等字。抱、墉为错字,岳字照搬字帖刻痕,英字借简帛书字法,不妥,兴字右上两短横理解有误。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,作者在临帖学习上不深入和不求甚解的问题也比较突出。

建议:暂停创作,扎实临帖,先努力吃透一家,所谓融铸众家之长是以后的事。同时,考究字法,理解为主。摒弃急于求成的想法,提高学习书法的主动性和系统性。

 

作品6:郭强隶书《节临张迁碑》

 

□点评 

这件临作踏实认真,态度端正。抛开水平高低不论,作者用笔比较稳定,起收藏露,皆有章法。结体聚散分合,也在尽力在向原帖靠近,实际效果还不错。这是学好书法的前提,值得肯定。

问题有几点:一是用笔力较弱,看似已经努力接近原帖,但表现力还是差强人意,《张迁碑》的味道没有出来,线太正势太平,如何临出拙、厚、古、雄等原帖特点需要作者不断摸索体会;二是作者用笔有个不好的习惯,特别是横画,喜欢变直为曲,经常有原帖没有的起伏律动。仅此一点,临作的气息就会大打折扣。比如三行的“犁种”和四行的“起烧”等字,横画和撇画不必有太多的细碎动作,只有逆锋杀纸,涩进直行,才能表达原帖之意;三是观察不细,特别是字的各个部件间的关系,孰高孰低,孰正孰斜、孰长孰短,这些组成关系是原帖精神气息的本源,如果这些处理不好,会造成临作的似是而非。所谓既要写到位,又要有味道,前提是先要明白字里的矛盾关系,找到关系了基本上就到位了,夸张或放大矛盾关系,味道也就随之强化了。比如第三行“拾”字,两个部件高低和收放的处理,“宿”字形扁非方,宝盖下压,而单人旁撇弯突破而出的处理等。这些地方只有观察到了,才有可能去主动表现,才有可能写出味道。

增强笔力别无他法,多写多练多体会。而观察之法人皆有之,多读帖细观察,多与原帖比对,慢慢修正自己。

 

【公益辅导老师:薛明辉】


薛明辉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、草书委员会秘书长,郑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,第三届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。


作品7:何爽草书《欧阳修散文》

 

□点评 

何爽这幅章草作品,写的是宋代欧阳修的散文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,作品为手札形式,分了四片书写,气息古雅,书写自然,有可圈可点的地方。

在当前的展览机制下,何爽的这幅作品,还是具有一定的冲击力的。首先是作品突出了书写性,整幅作品洋洋洒洒,一气呵成,墨色变化自然,且有一定的对比性,妙造自然,殊为难得;再者作者取法广泛,从字里行间能看出作者对王蘧常、居延汉简乃至颜真卿行书多有涉猎,结体用笔皆有古意,取长补短,化为己用,继承传统而有自己的特色,这也是作品的高明之处。

这种个性作品,用俗话说就是祖师爷赏饭吃的作品。在展览的评审中,极有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,有评委特别喜欢,也有评委反应平平,甚至投上反对票。所谓“汝之蜜糖,吾之砒霜”,要知道参加现代书展其实是个性与共性博弈的问题,优秀的作品往往是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。

当然,这幅作品还存在一些不足,大致有以下三点:

一是关于章法问题。作品为了突出书写性,或者是突出自然,几乎每幅小片都是斜的,尤其以第一片和第四片最为严重。这样的处理方法,如果偶尔出现,可以视为是个性。但每片都这样处理,那就让人怀疑是不是作者有意这样设计的。所以,建议作者还是按照传统的写法,每行垂直去写,这是向共性靠拢。

二是关于断句问题。作者为了平面效果,没有按内容去断句,而是随意去另起,这样其实是很刻意的。古人手札尺牍,关于平阙书仪,是有一套规范的,而不是想当然地随意断句、另起。虽是书法创作,还是要兼顾到内容的可读性。

三是关于草法问题。虽然整幅作品是章草,但里面还有很多是行书。这里面可能是作者看着文章,然后开始抄,遇到草法不会的就用行书代替了。抄完之后,感觉整体效果还行,就拍照投过来了。我觉得章草创作,还是需要认真一些,对于不确定、不会写的草法,要及时查字典、查资料补上,而不是随便用行书代替,这样其实是一种偷懒的行为。

总而言之,通过这幅作品来看,作者还是有一定的实力,笔性悟性都不错,如果持之以恒,边写边悟,及时调整,定能在书法创作上取得新的成绩。



作品8:姜协作草书《节临书谱》

 

□点评 

姜协作临的书谱,一共是临了六片,拼在一起成了一幅作品。作品已经有了书谱的感觉,无论用笔、结字,一眼看去就能知道是学的孙过庭草书,可以用初具规模来形容。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,能临成这个样子,也能看得出作者临习书谱下了一番功夫了。

从字上可以看出,临到这个时候,就进入到所谓的平台期。在这个平台期里,能再往上进一步,是很难的事情。很多人学习书法,往往都是走到这个平台期,就没能迈过去,抱憾终生。所以,怎样度过写字的平台期,是每个书法爱好者都应该面对的一个问题。

姜协作的临作,仔细看去,还存在一些不足,具体如下:

一是气韵问题。作者的临作相比孙过庭的书谱,虽然是亦步亦趋,但总让人感觉缺了一种气韵。虽然说气韵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,但我们还是要找出这种差距产生的原因。首先感觉是作者的字取势过于平,每个字都是水平取势,而原帖中,有很多字其实稍微向右上倾斜,这种势的改变,就造成了韵味的缺失,作品就少了几分雅趣;再者作者将每个字的大小处理的都差不多,行距也太近,感觉太满,也破坏了气韵。气息、气韵虽是字外功,但不可不注意纠正。

二是用笔问题。作者临作的用笔相比于原作,有些简单,处理的还是草率了。有些提起来的笔画,少了动作,虽然形状大致也像,但点画不耐品;有些按下去的笔画,按得有些过了,点画模糊,有些失控。仔细将字放大了去看,发现字的线条质量不高,可能是用笔速度太快,一笔带过,线条扁薄,缺乏圆润的质感。

三是造型问题。对比原帖,作品中有许多字无端改变了大小。该大的字作者写小了,该小的字作者写大了,这也造成缺乏韵味的原因之一。临帖讲究精准临帖,书谱中云“察之者尚精,拟之者贵似”,一句话道尽临帖学书的奥妙。临帖之时,要尽量忠于原帖,反复临写,形成记忆,最后得到得越多。

临帖是学习书法的途径,下多大功夫就会有多大的收获。临帖的同时,要知道自己的字有哪些问题,带着这些问题去帖里解决,相应的会进步快一些。


【公益辅导老师:周红军】

周红军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、楷书委员会副主任,信阳市书协副主席。


作品9:段德印隶书《节临礼器碑》

 

□点评 

此件礼器碑临作采用仿碑拓形式,黑底白字,古意盎然。章法完备,用笔娴熟,结构安稳,轻重变化有致,体现了较强的控笔能力,基本上写出了原帖的风貌,是一件较为成功的临作。

不足之处:一是用笔与原碑相比尚赚柔弱且单一。礼器碑最大的的特点是点画劲健,变化多端,所谓“瘦硬如铁,变化如龙”,笔画细而不弱,而此作却略觉过于平滑缺少内涵过于直白,同时主笔的雁尾过于雷同,有程式化之感,如相邻的:“王”“生”“皇”等字的主笔波画,轻重提按过于单一。二是结构上,大部分的字都略为向右倾斜,如“至”“乐”“亲”“礼”等字。

建议临帖时还是要仔细观察起收笔的变化,提按的幅度,以及线条的方向,倾斜的角度等等,体会如锥画沙的沉涩质感,以及端庄之中而又多变的造型。

另外,起首的礼器碑三字书写过于随意,礼字的写法也值得商榷。此三字其实属于多余,完全不必再写。同时文中“发”“鼓”字有误,当属对碑帖不熟之故。


 

作品10:崔巍楷书《节临李谋墓志》

 

□点评 

这件李谋墓志临作,采用仿拓本册页式拼接,写的也轻松自如,基本上写出了原帖的特点。

不是之处:李谋墓志是北魏墓志的精品,既有较完备的楷法,又不同于后世唐楷的端庄严肃,其用笔方圆兼施,于率意中纵笔为体,结构拙中寓巧,欹正有致,潇洒遒丽。而此作用笔则过于单一甚至草率,如竖画的起笔过于尖锐随意,横画起笔角度的变化及切转的力度、方向等,均与原帖有较大差距,结构上也较为单一,基本上是左顷的一个体势,且大小也缺少变化。须知原帖在方圆、大小、欹侧、收放上变化很大。

之所以有这些问题,当是作者对原帖理解不够所致,建议作者认真读帖找准其用点及结字的特点,并在此基础上了解魏碑与唐楷的演化规律,探寻其渊源流变,明其理悟其变,而后勤加练习,自可入其堂奥。




河南省书协“名家公益辅导日”活动

【第11期报名通道】


(扫码关注,查看报名通道)



 

 

版权所有 © 2010-2020·河南省书法家协会(www.hnssfjxh.com)·中国·郑州
联系地址:郑州市经七路34号 书协电话:0371-63818381 书协信箱: hnssx@126.com
备案号:豫ICP备11030135号 技术支持:郑州市蜂巢易科商贸有限公司